老牌创新药企贝达药业(行情300558,诊股)(300558.SZ)在5月30日股价暴跌19.76%,引发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贝达药业股价大跌当晚,公司宣布计划引进新管线,所耗资金或高达3.92亿美元。
(相关资料图)
但这一消息并未对公司股价起到提振作用,5月31日,贝达药业股价继续下跌,截至收盘收报56.37元/股,跌0.42%。
业绩方面,贝达药业在2022年已显露出疲态,当年营收增速骤降至个位数。2023年一季度,公司出现业绩双降,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2亿元、5139.68万元,同比下降9.08%、38.58%。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一季度末,贝达药业货币资金仅5.85亿元,远远低于协议所需资金。
而且,公司的长期借款从2023年初的6.56亿元增加至3月末的16.76亿元,三个月激增10.2亿元,增幅高达155.48%。
针对股价大跌、业绩下滑、长期借款增加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贝达药业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
拟3.92亿美元引进新管线
在港股创新药企康宁杰瑞和康诺亚接连暴跌之后,A股的老牌创新药企贝达药业在5月30日大跌19.76%。
当天晚上,有市场传言贝达药业正在注册中的肿瘤靶药贝达药业甲磺酸贝福替尼上市或有波折。不过,这很快被证实为谣言。
5月31日盘后,贝达药业发布公告称,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甲磺酸贝福替尼胶囊(商品名:赛美纳)上市。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创新药本身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股价暴涨暴跌也是这种特征的反映。但其也称,有些公司股价剧烈波动,或与信息提前泄露有关。
就在贝达药业股价大跌当晚,即5月30日晚间,公司发公告称即将引入CFT8919的独家权利。
根据公告,贝达药业称,拟与C4T签署《许可与合作协议》,将以自有资金支付C4T1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取得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开发、制造和商业化CFT8919的独家权利,并可获得前述区域以外约定比例的销售提成。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贝达药业引进该管线,除了首付款以外,还要向C4T支付最多达3.5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总额以及销售提成,同时子公司贝达香港拟以2500万美元认购C4T增发的556.7928万股普通股。
粗略计算,该协议的签订,贝达药业所需资金达到3.92亿美元,以5月31日汇率计算,合约人民币27.86亿元。然而,截至一季度末,贝达药业货币资金仅5.85亿元,远低于协议所需的资金。
有医药从业者表示,贝达引进的CFT8919只能算是一次“刮彩票”。目前,这个管线还是一个临床前的状态,没有太多的估值意义,合作协议的发布,某种程度上提振股价的作用更大。
尽管贝达药业称,此次交易将进一步充实公司的研发管线,未来有望带来新的营收增量。但协议发布后,并未在二级市场起到波澜,公司股票在5月31日继续下跌,收报56.37元/股,跌0.42%。
首季业绩双降长期借款增10亿
中国少数盈利的创新药企中,贝达药业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但在创新药寒冬下,公司的业绩也渐显疲态。
资料显示,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公司目前有三款上市药品,重磅产品凯美纳在2011年上市,是中国第一个创新药的小分子肿瘤靶向药,2019年进入医保目录名单。
Wind数据显示,凯美纳上市后,营收快速增加,从2011年的6283.14万元增至2019年的15.54亿元。
2020年,贝达药业的第二款药品贝美纳上市,这是第一个用于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的国产1类新药,是ALK领域第一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国产创新药。不过,ALK抑制剂市场规模较小,上市时间又晚于竞争对手,因此,销售并不占优势。
此外,贝达药业的第三款药物贝安汀是一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21年11月26日正式获批上市。需要注意的是,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实则早已是一片红海市场。
因此,这两款药物的上市,并未给公司带来像凯美纳上市时的爆发式增长。公司营收增长反而开始显露疲态。
2020年至2022年,贝达药业的营收分别为18.7亿元、22.46亿元、23.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36%、20.08%、5.82%。2022年营收增速大幅放缓至个位数。
而且,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20年达到6.06亿元的高点后,此后两年降幅明显,2022年仅为1.46亿元,两年时间降低了76.07%。
进入2023年一季度,贝达药业的业绩更是出现双降。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2亿元、5139.68万元,同比下降9.08%、38.58%。
二级市场上,公司的股价也经历长达近两年的下跌趋势。K线图显示,贝达药业股价在2020年7月中旬达到高点160.1元/股,截至5月31日收盘,公司股价56.37元/股,不到三年跌幅高达64.79%。
业绩下滑导致贝达药业的现金流也不容乐观。Wind数据显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在2020年达到最高6.46亿元,此后两年连降,至2022年仅为3.07亿元,已然腰斩。
在此情况下,公司加大了银行借款的力度。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公司的长期借款为16.76亿元,三个月激增10.2亿元,增幅高达1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