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武汉段大鱼乱蹦,现场钓鱼人懵了!反常鱼汛释放了什么信号?
近日,有网友拍到长江武汉段杨泗港大桥下出现大鱼乱蹦的场景,数百条大鱼当着众多钓鱼人的面纷纷跃出水面,时间长达十多分钟。这样的场景让现场很多钓鱼人都懵圈了,纷纷拿出鱼竿想要捡个幸运。
这样反常的鱼汛,到底释放了一些什么信号?
长江武汉段出现大鱼乱跳奇观,钓鱼爱好者狂喜
【资料图】
据网友爆料,这一幕发生在6月14日,当时他们正在长江武汉段杨泗港大桥下钓鱼,突然就听到水花声特别大,一眼看过去,发现好多大鱼跃出水面,起码有数百条。
这样震撼的场景就发生在垂钓者的鱼竿下面!
从网友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出,不断有大鱼跳出水面,一时间水花四溅,江面上密密麻麻都是鱼。附近的垂钓爱好者纷纷起身观看,有人拿起鱼竿不断往鱼群当中甩,希望能钓到一条大鱼。
不过,尽管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有的钓友甚至连鱼竿都打断了,却没有钓到一条鱼。反倒是一些坐在岸边守株待兔的垂钓者,意外捡到了几条跃上岸的大鱼。
虽然没有钓到多少鱼,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岸边的垂钓者显得异常兴奋,都拿出手机争相拍照。
现场钓鱼人懵了,纷纷推测原因
“这么一大群鱼在垂钓者面前乱跳,分明是在挑衅嘛!”有网友调侃道。现场的垂钓者显然也被这一幕给搞懵了,纷纷推测原因。
“事出反常必有妖,鱼群这样跳是不好事情发生的前兆……”网友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联想到“地震”等灾害,更是让大鱼乱跳这一现象充满了神秘感。
遇到这样反常的鱼汛,有网友推测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导致的,比如水温、溶氧、水流速度的改变,影响了鱼类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也有人说可能是因为禁渔后鱼类增多了,导致了食物链的失衡和竞争加剧,比如掠食性鱼类前来此处觅食,造成鱼群惊慌失措,从而跳出水面。
对于网友们的各种猜测,小编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鱼群乱跳的现象其实并不一定是什么不好的征兆,而是鱼类自身习性使然,背后的原因可能并不深奥。
此次鱼群跳跃的主角是鲢鳙,一种生活在水域上层的鱼类。这些鱼类往往有跳跃的习惯,在受到惊吓等情况下,会出现跳出水面的现象。比如,八九十年代一些地方的人们有在池塘洗澡的习惯,当他们遇到鲢鳙鱼群时,这些鱼就会集体跳出水面,有的甚至会跳到岸上或者人的身上。
因此,长江武汉段出现大鱼乱蹦现象,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水体环境发生变化:鱼类对水体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长江杨泗港大桥下的水温、溶氧、流速发生了突然变化,可能会影响鲢鳙的行为,导致它们乱跳。
鱼群繁殖行为:鲢鳙在繁殖季节会进行产卵和交配行为。有时,鱼群在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时会跳跃或集聚在特定区域,这可能导致它们在长江杨泗港大桥下出现乱跳的现象。
鱼群受到惊吓:杨泗港附近的钓鱼人数量很多,大量窝料、鱼饵入水,任何一次扰动都可能引发鱼群的连锁反应。加上鲢鳙原本就属于易受惊鱼类,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鱼群的应激反应。另外有网友推测可能是鱤鱼等掠食鱼类前来觅食,造成鱼群受惊后出现乱蹦的现象。
除此之外,网友推测的“地震”等地质行为引发的鱼群跳跃现象,不太可能出现。如果真的是地质行为,应该是所有鱼类都出现反常行为,而不单单是鲢鳙群体出现反常。因此,“地震说”并没有科学依据。
反常鱼汛释放了什么信号?
长江武汉段出现大鱼乱蹦现象,从小的层面来看,可能是鱼群受到惊吓造成的应激反应。从大的层面来看,出现这样反常鱼汛,也预示着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正发生悄然变化。
自长江全面禁渔以来,一些喜人的信号已经出现。
长江鱼类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报告,在禁渔前后,鱼类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鱼类种类、数量及体型的增加。
根据农业农村部门的监测数据,目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当中鱼类数量达到193种,比禁渔前增加了25种。而鱼类的数量及体型,也分别比禁渔前增加了93.6%和152.21%。
鱼类繁殖能力得到提高: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鱼卵及鱼苗密度、鱼类繁殖范围都有很大改善。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中,2021年平均每立方米水体中含有0.6个鱼卵(不含虾蟹卵),比2020年增加了20%。每立方米水体中含有0.4尾鱼苗(不含虾蟹苗),比2020年春季增加了33%。
另外,长江发现鱼卵或鱼苗的水域面积,比2020年分别增加了11%和16%。
上述情况表明,长江的鱼类生态正出现很多积极变化,很多地方的鱼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多、变大,不少网友也在长江中发现了大鱼群游的画面,看上去十分震撼。
长江武汉段出现大鱼乱蹦的景象,也是鱼类资源得到恢复的一个积极信号。不过,仅仅这些变化还不足以说明长江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诸如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保护仍面临诸如产卵率低等很多棘手的问题。
十年禁渔仅是开端,我们也期待10年后的长江,能够频频出现“鱼跃龙门”的壮观景象。